Back to All Events

墨照 — 趙宇脩個展 Chao Yu-Hsiu Solo Exhibition


關於本展

「山水」一詞秦時已見於民謠,「山」需登臨,「水」需橫渡,有阻隔難到的意思,但也以此,成為行者、隱士棲避塵俗的佳所,而有巖穴上士之稱。另一方面,「山水」有清音,含清暉,可散懷,能寄暢,卻是人所共感,不藉文字教言的心靈安頓處,具備所謂「質有」(雖有質礙色相)、「趣靈」(趨向空靈虛淨)的超塵空間。

 

「山水畫」一詞沿用了「山水」二字,其實質內涵也就註定與西方脈絡下的「風景畫」分道揚鑣,關鍵在於「山水」一詞已然反映了華人傳統哲學體系裡觀看世界的獨特方式,亦即其中含藏一對「陰陽」的概念。只有透過成對的詞義,才能彰顯完足世界的觀看方式,「丘壑」、「天地」、「方圓」、「虛實」、「黑白」、「隱顯」……,無不如此。此不單顯示「山水」是個「合義複詞」,而是此依性相施設,藉分別言說,所建立的名相,內在支撐著一個由小現大、依他而起的理則,一種源遠流長的辨證思維模式。

 

四、五世紀間,奠定整個山水畫史以「臥遊」精神的畫家宗炳,在其名篇〈畫山水序〉提及「嵩華之秀,玄牝之靈,皆可得之於一圖」。也就是藉嵩、華二山,表高聳的巖崖俊挺之美,和所有與此諸高嶺相應的深切谿谷靈秀之美,都可收攏於有限尺幅裏的概念。此以「山」喻陽,以「水」喻陰,以揭示「山水」相互依存的概念,可以溯源自《大戴禮記.易本命》「丘陵為牡,谿谷為牝」的說法。

墨照_趙宇脩個展 _彌勒仙光佛

 

山水畫既以含藏「陰陽」的概念表出,代表此一觀看是將世界進行拆解式的觀看,並將此拆解自然環境的觀看,依據創作者心的需要進行主觀重構,而不單是以攬取視覺表象為目的的觀看。能以「山」與「水」作為一對核心互補元素,去概括風景繪畫複雜的內涵,不能不說此畫種的哲學觀照是深不可測,也無怪乎山水畫長時以來被看成僅次於書法的一門高難度視覺藝術。

 

在任何有山水畫創作的時代,依於心的主觀重構,都扮演著重要角色,即使傳繹細節肌理較為如實的宋畫也是如此。范寬被《宣和畫譜》載錄的看法「與其師於人者,未若師諸物」和「與其師於物者,未若師諸心」的兩重取捨,表達了與其追隨前人學習既定的成法,不如就近以眼見物象為描摹師法的對象,與其一味追摹現前物象,不如師法心對理則的掌握,心生則萬法生,據此重新塑造物象,更能超越對象侷限性以發展更大的造形自由。

 

在范寬的巨蹟〈谿山行旅圖〉裡,可以察覺到其造形具有其自道「師諸心」的自由,不單是其卜居終南、太華等處,特定岩隈林麓的如實追摹。《易.繫辭》曰:「一陰一陽謂之道」,心能掌握陰陽之道,便具有造形與筆法的主宰權,無需隨順眼前物象,因此山水畫之「道」當是「現量」,必是可以觀察、可以目睹之道,不是撲朔迷離、不可捉摸,或停留在哲學概念裡的玄思。

 

山水畫之「道」,是以陰陽的原理,以各種相應的造形手段,筆補造化所創造的靈奇。從〈谿山行旅圖〉主山體左右二輪廓的稜圓、虛實、一多、平拱……等處理,經由「比量」,可以發現處處錙銖筆態,矩矱心匠,無不是從「心」吞吐而出的自由與奧妙,也可歸屬於「度物象而取其真」的創造範疇。

 

此類「取真」的寫實法,無疑體系別出,無法置入以特定視點據實追摹的寫實框架。同樣,「透視」的框架是否適合用以論述山水畫也頗值研求。不僅西方的「焦點透視法」不適合,現有的「散點透視法」或「透視遠近法」等表述,用以指陳山水空間是否合拍,也值得細思。因為宏大的山水空間,本是從「心」所造,「意」所虛構,有近大遠小的鋪陳是為必然,卻不必然受透視概念的拘縛。

 

相對宋人山水裡人物微渺,遠離市廛的漁樵山居,藉遠景深處叢林寺院,作為世間、出世間連結的情境,彷彿可以觸及他們面對天地,謙卑虔敬,心靈淳古,我相淡薄的生活態度。〈墨照〉展有四件高八尺描繪重巖深壑的山水,則旨在呈現諸佛未成就前,居菩薩階位時,隱修密行於人跡罕至之所在。

 

因此作品造境遠觀似無人煙,點景難尋,需藉畫中偶然隱現的小徑,發現僅容棲身的關房、茅蓬。畫中不作近景、大樹,以更游離、渺遠、宏闊的視野,照看棲隱天地間的行者。此外,因為每幅畫作對應的是寺院晚課〈大懺悔文〉八十八佛中之一位,化身應現之處可能在他方世界,故不盡然以台灣常見低海拔雜木莽林叢生的狀態為視覺所依。手法上相較數年前系列舊作,則更注重行筆之截揭與虛靈。

 

蓮華生大士教言提及,儘管就理上看,身心經驗的一切無非本覺,但是能如孔雀般以毒為食,不棄捨煩惱而轉作道用的人,比優曇缽羅花還要稀少。所以「只要見地與修行尚未達到穩定,就應該像隻受傷的鹿一般逃到隱居静僻處。要像碰到毒蛇一樣,逃離煩惱。」〈墨照〉展的山水畫,嘗試體現此等掩關修持的心境。

 

但「遠離」不僅是在境上,同時仍是心法,吾輩未必能如古德具足入山隱修之淨緣,所謂「心遠地自偏」、「閉門即是深山」,即使身居市廛,藉山水臥遊「質有趣靈」的特質,或也能體解並安住於顯相世界為幻有的教示。

 

《圓覺經》云: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,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,由堅執持遠離心故。心如幻者,亦復遠離,遠離為幻,亦復遠離。離遠離幻,亦復遠離。得無所離,即除諸幻。」此段文字題寫於〈墨照〉展的〈草書蘇軾赤壁懷古〉十屏末尾。〈赤壁懷古〉就出世法來看,是詞人以縱橫之筆、鏗鏘之韻,揭示「無常想」、「水月觀」於文藝創作,其中表徵瞬息幻妄的「灰飛煙滅」字眼,也是出於《圓覺經》同段,表達「兩木相因,火出木盡,灰飛煙滅,以幻修幻」,「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」的一段文字。

 

東坡居士〈赤壁懷古〉跌宕感慨,傳誦近千年,歷代能手書寫不知凡幾,猶如演奏與曲譜之相發,與東坡亦師亦友的黃庭堅傳聞也曾書寫此篇,並被王弇州讚嘆書法的境界「莽莽亦足相發磊塊之想」,可惜現今傳世東坡和魯直所書的〈赤壁懷古〉拓本,恐皆不足取信。

 

〈墨照〉展另展出〈行願〉、〈淨土論〉兩件書法,和〈岡蒼旮居〉山水冊(冊分上下,共十六開)。「岡蒼旮居」意味在岡巒僻靜處,空山梵唄,隱修山居;諧音「岡倉噶舉」則是西藏杜松虔巴的實修傳承。此冊是十一年前從百件墨稿中披揀十六紙,利用暇時亹亹增益完成,次年倩請張光賓老師(時年九十八歲)題寫引首,今年初吾於每幅對頁詩塘處,擇錄題寫了蓮華生大士對其二十五位法脈心子的心性開示。

 

〈行願〉是以小草書錄華嚴經〈普賢行願品偈頌〉章句,十大行願之內容,為華嚴關鍵,修行樞機,文約義豐,甚遠甚深。另以榜書題寫「行願」冠首,「行願」二字,模擬〈泰山經石峪〉有如香象渡河,雖深廣而舉步自若的書風,呼應普賢座騎六牙白象。

 

〈淨土論〉亦稱〈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〉,婆藪槃豆菩薩造,闡禮拜、讚歎、作願、觀察、迴向五念門,得種種成就,勸生西方,自利利他,速成菩提,與淨土三經合稱三經一論。本篇以小草書寫,結體偶得別裁,期成段落有節制,又不失草法舒展之格式。

 

展名「墨照」,一方面指書畫承載的法教光華,一方面取「默照」的諧音。默,指默然坐禪;照,指慧照本性。默照禪雖是宋代宏智正覺禪師開啟倡導而得名,名相上卻映現著佛陀於菩提樹下默坐寂照起始的隱修意象,呼應著展覽的圖文內涵,借以為名。展覽希望能藉法教筆墨之「有」,啟照自性心源之「空」,提供一個緣起。

 

回望二零一九年底的〈覺華〉書法個展,已有兩年餘,兩年多來舉世被鋪天蓋地的瘟疫和數不勝數的天災人禍,襲捲視聽,改變生活,無常的新聞成為日常,在在讓人有塵網顛倒,眾苦紛然的感慨。

 

不待觀修無常,吾等身處的世界彷彿正以一種未曾聞見的「憤怒相」,為大眾開演「諸行無常,諸行皆苦」、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」的冷冽教言?不僅有情世間、五蘊世間,剎那遷流;現前動盪的器世間,亦歸無常,普願大眾得覺照之解方,蠲除熱惱散清涼。


藝術家介紹

趙宇脩(1962~),書畫創作者,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。國立藝術學院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。受教於張光賓、何懷碩與李義弘。
2022〈墨照〉書畫展。2019〈覺華〉、2017〈乘空到彼〉書法展,以小草書錄禪意詩詞,提取尋常字眼為標舉,以散逸線質、清新章法為視覺契入。2015〈谿山密徑〉水墨展,創作諸佛因地於巖穴掩關為旨趣之積墨山水繪畫。2013將西漢小學百科知識〈急就篇〉依殘簡形制,書製章草木觚,發表於〈兩岸漢字藝術節〉。2010〈賦筆興〉水墨展,作品以金石筆墨為內蘊,以抽象構成為外顯。2009〈墨‧虛有〉書法展,以巨幅榜書寫片言偈頌作視覺及語意供養。1998〈叢樹燦然〉水墨展,以臺島林麓造境為命題。2008至2016嘗為張光賓教授策展籌辦數項個展、研討會。

相關活動

展期間同步發行新書《草書法象抉微―張光賓〈草書結字口訣〉研究》
墨照—趙宇脩個展 公開對外導覽活動

2022.03.26星期六。14:30 —

墨照 — 趙宇脩個展 Chao Yu-Hsiu Solo Exhibition開幕

2022.03.12 星期六15:00-

墨照 — 趙宇脩個展 Chao Yu-Hsiu Solo Exhibition
展期| 2022.03.13 — 2022. 04. 17
地點|雄獅星空Link Lion

展覽開放時間(自由入場):
[三] — [五],[日]:13:00〜19:00
[六]:10:00〜19:00
#週一二公休